家庭与教育
- 我的日记
- 发布时间:2021-05-19 22:18:55
- 人已阅读
在我的观念之中。教育的中心是围绕“人是什么。”这个主题展开的。所以,作为一个养育者首先要了解的不是怎么教孩子。而是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我们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当的多。但是在教育孩子上面很多人却被观念所局限。往往是“看其他人怎么养”而不是思想“怎样养才是合理的。”我这里也不想说我们曾经受过的教育并没有教会我们去独立思考能力。因为我相信很多家长们都被困扰在这些问题里面:
孩子给老人带。但总觉得老人的方法不合理。但自己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自己带孩子总是感觉各种问题。不知道怎么管理。
种补习课外,奥数。心里觉得不合理。但也不敢,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
孩子读书不好,自己辅导孩子辅导得一肚子火。孩子还是不会。
等等
我们先把这些问题放在一边,我们可以试着回答这几个问题:
作为一个家庭,怎样的构成才是合理的?
作为一个人,学会走路,学会说话都有年龄段。在没到时间之前。怎么教都教不会,时间到了之后,不用教都会学会。那人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是否也有同样的阶段呢?
在我们使用过的很多教育手段中,权利导向的训导方式(比如体罚,斥责)能否放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再犯呢?还是说他害怕发生再一次的训导而选择回避呢?
孩子的童年期所面对的环境是怎样过渡到成人的阶段呢?
在向成人发展的过程之中,是线性的么?还是说有很多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呢?
人生的目标究竟应该如何制定呢?
这里可以普及一些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常识”
风险控制:
大脑中涉及情绪信息加工的部分叫做杏仁核,高级认知、控制情绪、理性思考的部分叫做前额皮质。前额皮质可能需要在青春期后期乃至成年早期才会发育完整。这就是为什么青壮年的人会更愿意冒险,情绪波动大。这就是二者发育差异造成的。所以,适当的监护,限制酒精香烟类的使用更有效与让他们聪明、冷静、目光长远来得更为有效。
道德方面:
经常被打被训斥的孩子,在犯错之后表现出的内疚感是比较少的。经常被家长以取消关爱(诸如:威胁性的说,你这样我就不要你了。我不喜欢你了),或者权利压制(打骂孩子或者强制要求完成)。虽然都会引起高水平的觉醒,但是前者会造成严重焦虑。后者造成严重的敌意。同时,孩子不能注意到家长对他们行为的解释。(说得白一点就是打完之后的教训是最没有用的了。)同时,由于家长给出了一个不良的自我控制的榜样。孩子在面对压力下也会用不良的自我控制作为榜样。
研究更为推荐说服诱导、前摄策略(和孩子交换看法意见和价值观。有意识的引导)
性别差异
男性女性智力的确有差别,但是也没有那么明显。女性在情绪控制方面还会略强于男性。现在的男女差异其实是固有观念而夸大的。
家庭的构成是多样性的。
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
沟通和身体力行的榜样是比较可取的教育方式。
由童年去往成年是在完成着完全不同的阶段。让孩子做成人看来好的事情对其未来的发展未必有益。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本。发展也不是线性的。尊重其成长的自然规律,不想当然的搞一套。
人生的目标不是单一的成功导向。而是,每个阶段都会有其特有的发展方向。人生由出生又归于死亡。不应该全身心的求一个成功这么简单。